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副标題: 醫療如何改變生命的終點
原作名: Modern Death: How Medicine Changed the End of Life
譯者: 陳靓羽
出版年: 2022-11
ISBN: 9787505753945
作者簡介
海德•瓦萊奇(Haider Warraich)
美國心髒病學會青年研究者獎得主。2009年畢業于巴基斯坦一所當地醫學院,後前往哈佛醫學院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現爲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杜克大學醫療中心心髒科醫師,定期爲《紐約時報》《大西洋雜志》《華爾街日報》《衛報》《洛杉矶時報》等報刊撰稿,讨論範疇橫跨醫療保健、衛生政策與醫患互動。
作爲一名臨床醫生、作家和研究人員,海德•瓦萊奇多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美國醫學會雜志》等SCI期刊發表論文,并于2019年出版廣受好評的《心髒的狀态》(State of the Heart)一書。
内容簡介
死亡隻會拜訪每個人一次,而我們一生都在試圖預判這場拜訪。
耶魯大學醫療人文主任、《自然》等學術期刊權威認證,哈佛學者颠覆性科普力作,透視生命的至暗時刻,解析命運的終極選擇。
編輯推薦
“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論它時的噤若寒蟬。”
颠覆性科普革新之作,直面全球禁忌話題,探索死亡和醫 療的糾纏過往,透視生命的至暗時刻,解析命運的終極選擇。
《基因傳》《衆病之王》作者強力推薦,《自然》《美國醫學會雜志》等學術期刊權威認證,《出版人周刊》《柯克斯書評》贊譽不斷,“美國心髒病學會青年研究者獎”得主成名佳作,被譯爲多種語言,掀起醫療界、出版界廣泛熱議。
13個圍繞死亡、臨終、醫療的核心議題,全面涵蓋你想問但被忌諱的問題。
永生有沒有可能實現?生命爲何會衰老死亡?科技和社會如何使不适者也能生存?腦死亡算不算死亡?安樂死和醫助自殺應不應該實行?護理應該家庭化還是專業化?“賽博遺産”的存續是否有利?病人的權利有哪些?堕胎權、死亡權究竟是誰的權利?宗教如何與死亡息息相關?……
在這場人類與死亡的持續鬥争中,所有你試圖深思但總被擱置讨論的“桌面下”的問題,都将在這裏得到解答。
一段生命終結時刻的演化曆史,一場生存與死亡永無休止的搏鬥,一出倫理與律法的當庭辯議,一次醫生、患者、家屬與社會的深度談話。
海德•瓦萊奇以優美深刻、富有智慧的語言向讀者們展示了宏大問題下的專業例證與深刻情感。我們可能信仰不一、文化不同、語言不通,但我們一定都思考過死亡,它隻會拜訪每個人一次,而我們一生都在試圖預判這場拜訪。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對死亡一無所知。
内容簡介
漫長的人類曆史中,沒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無解。它變幻莫測,蟄伏在美好生活的陰影之中。我們對其諱莫如深,仿佛隻是觸及一鱗半爪,都足以讓它從黑暗中暴起傷人。
可死亡從來不應是未知的,随着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我們對死亡的疑問越來越多:生命爲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轉?怎樣超越死亡?我們是否擁有死亡權?安樂死何去何從?照護爲何成爲重負?如何商讨臨終?誰才是有權拔下插頭的那個人?網絡社交怎樣影響死亡……這些謎團困擾着每一個人,更在不經意間操控着人生決策,而你卻對這一切懵懂無知。
爲此,瓦萊奇博士開啓了一場消除未知、恐懼與焦慮的談話,以親身臨床救治經曆結合醫學、進化學、社會學、法學、倫理學、認知心理學、曆史學等諸多學科觀點,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話題,詳述人類在死亡相關議題研究方面的點滴變化與前端進展。對于我們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樣貌如何被各種風潮和事件改變,這本書極盡所能提供了紮實、豐富、可靠的回答。
名人推薦
“瓦萊奇這本文辭優美、内涵深刻的書帶我們踏上了一段難忘的旅程……他希望我們直面死亡,爲此而進行的探索是非凡的。他是一位體貼周到的醫生,從臨床病例、統計數據、醫學倫理、文學和科學中總結出優美的文字,成功地将一個複雜的話題人性化了,并對死亡在現代社會裏的變化提出了卓越見解。”
——悉達多•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基因傳》《衆病之王》作者
“瓦萊奇對人類死亡的曆史進行了詳盡而豐富的研究,與此同時,他沒有回避死亡在今天的幾個主要特點——否認、不平等、過度治療和機構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長,快速發展的醫療技術持續改變着醫療保健的面貌,而醫生就是我們最好的探路者和引路人。這本豐富而全面的《現代死亡》,是這一議題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安・諾伊曼(Ann Neumann),《辭世之路》作者
“海德・瓦萊奇以科學家的冷靜眼光和醫生的仁愛之心,細心檢視死亡在現代社會中的樣貌,曆史、解剖學和公共政策在他精湛的叙事中完美結合。對于如何好好活到人生最後一刻,這本書提供了溫暖而全面的指引。”
——艾倫・古德曼(Ellen Goodman),普利策獎得主、專欄作家
“海德・瓦萊奇堪稱‘當代的維吉爾’,他引領我們走過複雜而混亂的現代死亡之旅。他聰慧過人,思考深刻,卻又謙虛誠懇,一步步揭開CPR、DNR、腦死亡和慢速警報的奧秘,并揭露了一個奇怪的事實:在大多數醫院裏,死亡都是由最年輕、最缺乏經驗的醫生來處理的。他引導我們看到颠簸不破的啓示,那就是在人生盡頭,與親人同在、與知交同在、與清明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論現在或未來都是如此。”
——安娜・萊斯曼(Anna Reisman),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主任
“海德•瓦萊奇用曆史學家的好奇心、外科醫生的洞察力,以及詩人的真摯,爲我們描繪出一副令人震驚的當代死亡畫像。現代社會渴望解開痛苦之謎,但諷刺的是,這項探索撞上了我們内心深處最古老的恐懼。在揭示科學如何以驚人的進步改變我們對死亡的理解同時,瓦萊奇博士也沒有忘記一個最根本的事實——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征服死亡,在死亡面前,我們隻是凡人。”
——拉斐爾•坎波(Rafael Campo),《替代醫療》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現代死亡》講述了一個最引人入勝的故事:生與死的區别,一件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是如何變得如此複雜、如此重要。盡管困難重重,但海德•瓦萊奇迎難而上,用他的邏輯、幽默、材質和熱情對這個龐大的命題加以解釋。我喜愛這本書。”
——丹尼爾•華勒斯(Daniel Wallace),《大魚》作者
“從細胞之死的精妙探索,到生命與死亡恢弘的哲學問題,海德•瓦萊奇邀請讀者一同沉思死亡臨終的藝術與科學。他将帶領我們經曆死亡的‘醫學化’,反思一路上我們已經失去的東西,回歸人性本身。娓娓道來的故事,作者的智慧、勇氣以及人性令這本書脫穎而出。《現代死亡》内容豐富,文筆優美,讀起來欲罷不能。”
——伊芙•約瑟夫(Eve Joseph),《生命邊緣》作者
“海德・瓦萊奇寫了一本内容充實、發人深省的書,巧妙地在其中融合了曆史事實、統計數據和人文關懷,展現出了極爲傑出的叙事技巧。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幾乎忘了它的主題是死亡,因爲它是如此豐富精彩,令人沉浸其中。非常感謝瓦萊奇送給讀者這麽好的禮物,一本深具啓發的好書!它的确是難得之作,我非常喜歡,也推薦大家閱讀。”
——桑吉夫・邱普拉(Sanjiv Chopra),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沒有什麽話題像死亡這樣人人在意——卻也人人不安。想了解這個諱莫如深的課題,海德・瓦萊奇的這本書是必讀之作,這本書以清晰的眼光分析了死亡對當前美國的意義,也勸告我們追求更合理也更溫和的結局。”
——丹妮耶蕾・歐弗裏(Danielle Ofri),醫學博士,《病人說什麽,醫生聽什麽》作者
“這本書對每一個活着的人都有價值。瓦萊奇兼具智慧、熱情與研究精神,爲人生在世最黑暗的議題帶來光亮。這本書内容廣博如百科全書,每一頁都充滿啓發。”
——斯蒂芬•P. 奇爾南(Stephen P. Kiernan),《最後的權利》《蜂鳥》作者
“内容博學,筆觸流暢,娓娓道來死亡與現代醫學的曆史與相互影響,讀起來欲罷不能。”
——凱蒂・巴特勒(Katy Butler),《僞善的醫療》作者
媒體推薦
“瓦萊奇積累了大量關于死亡和臨終的知識,結合他的臨床醫療經驗,這将使他能夠真正‘照顧’他的病人。”
——《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
“《現代死亡》這本書寫得很及時……瓦萊奇對一個複雜的話題進行了範圍廣闊的深入探讨,從顯微鏡觀測,到重症監護病房紀實,到法庭辯論,再到《星際迷航:下一代》的演繹。通過這種構建,他進行了一次雄心勃勃的回顧,即生命的終結與我們的現代醫學實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美國醫學會雜志:内科》(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l Medicine)
“身爲心髒科醫師,海德・瓦萊奇每日與死亡交手,時刻見證至親離去的哀痛,也因此能細至觀察近年臨終護理的變化。他的作品成果豐碩,小至細胞之死,大至死亡對社會的沖擊,都在一個個重症案例、醫學史實和科學研究間串聯起來。”
——《自然》(Nature)
“醫學的進步已經模糊了生與死的界線,同時爲醫師和病人帶來了極具争議的問題。在這本書中,瓦萊奇不但深入探究了這些問題,也爲醫學史補充了生死邊緣的可貴記錄,這些故事或許包含不安與困惑,卻發人深省,極具啓發意義。”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瓦萊奇可能沒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但他在全書13章高度相關的叙述中引出了所有正确的問題。”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瓦萊奇剖析了細胞與身體之死的已知與未知之謎,同時敏銳地掌握了臨終議題的文化變遷,例如病患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公開分享自己的最後曆程。他以深具同理心的筆觸記錄了自己見證的故事,娓娓道出現代社會人們面對死亡的不同方式。”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瓦萊奇深入調查了死亡演變至21世紀初期所帶來的種種令人震驚的現實問題。當他雄辯地探索死亡時,也敦促公衆更多地談論它,并呼籲‘複蘇我們已經遺失的許多臨終認識’。”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分
“瓦萊奇以嚴謹樂觀的态度,對一個痛苦的話題進行了細膩敏銳的總結論述,他認爲這一話題正在經曆文化性的轉變,讨論逐漸公開化。這對嚴肅讨論意義深刻的生死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傑出……深思熟慮。”
——《書單》(Booklist)
“雖然其他圖書也涵蓋了醫學和生命終結的問題,但瓦萊奇的書并不僅是拘泥于讨論現代儀器設備在悲傷和回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超越了這一範疇。讀者将會在這本書中發現引人入勝、更新換代的觀點。”
——《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
“瓦萊奇的研究非常紮實,不僅适時補充了自己的親身見聞,也旁征博引了文學、神學、統計數據、法學理論及自然科學相關知識。文字真摯動人,佐證資料充足,全書深具說服力真誠而徹底地研究了一個常常被忽視的主題。瓦萊奇專業知識豐富,言詞懇切,本書實爲了解死亡這一議題必不可少的作品。”
——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評論0